气浮是一个传统的工艺手段,其工作主要由四大部分完成:1,溶气过程 2释气过程 3,溶气水和原水接触和分离的过程 4,原水水质调整的过程。气浮的发展也就是上述四个过程不断进步的结果。下面简单论述四个过程的现状和发展。
1, 溶气过程:同济大学的射流器溶气和填料溶气技术在国内应当是比较先进的。我公司采用射流器溶气技术,其好处是:喷口较大不宜堵,罐体结构较小,溶气效率和罐体大小无关,所以罐体较常规小,其缺点是射流器本身的工作效率不是很高,另外在喉管段工作状态,理论的研究很少,多为实验结论,但此结论在某段流量内可行的,超过此流量效果就要变差,我公司在同济大学技术基础上仿制的射流器溶气效率在50-90之间波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,双射流器方式也许是个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。填料溶气效率较射流溶气效率要高,但是其罐体较射流溶气大许多,而且其控制过程较射流溶气更复杂,更致命是易长苔鲜,使罐体堵塞。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厂家采用此种溶气方式。水泵溶气也是目前国内不少厂家采用的溶气方式;其溶气效率和射流溶气效率相比基本差不多,进气采用小射流器吸气方式,碎气的过程由水泵完成,溶气和稳定过程由罐体来完成,其控制过程也较复杂,水泵的震动较大,一直工作在发生气蚀的边缘,对水泵的寿命影响较大。美国的管式溶气系统结构简单,操作方便,但其布气板的材质是一个关键技术难题。目前国内以进口为主,其工作原理和上面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,变溶气的过程为卷气的过程,所以布气板的粒径是一个关键技术,另外其水的能耗较常规也大。
2, 释气过程:根据不同水质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释放器,其优劣好坏尚无部门鉴定,根据气浮的效果来看,基本上差不多,对于释气效率,及粒径的大小基本上通过目测的方法来判定,同济大学有一套检测装置,去检测的很少。我自己设计过两种型式的释放器在QF500浅层气浮上用效果还可以,沪东的管式释放器有其独到的地方,但其易堵,拆卸也不方便。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粒径小不一定说明释放器效果好,粒径的大小,加药量,原水水质三着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,按目前的技术水平粒径控制在20-50um比较合适,有些厂家说控制在5-10um,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,
3, 溶气水和原水接触和分离的过程:根据水质的不同需要作较大的调整,多数属于特殊定货的范畴。气浮和沉淀在某些北方水厂的合建应用还是非常成功。气浮和砂滤的组合,在中水,及废水的处理中有一定的应用范围,其关键技术有两点:砂滤反冲技术,砂滤和气浮的工作的协调性上。涡凹气浮和类型气浮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及劣势:优势为单位水耗功率远小于溶气气浮,劣势为气泡粒径在500-1500um之间,在水中上升速度极快,所以其和很大的絮体相粘解,所以其对某些水是有用的,基本上为初加工状态,布气叶轮的曲线设计很复杂,目前国内多以测绘国外技术为主,也有部分厂家代理国外的产品。效率的浅层气浮的研制和开发是浅层气浮重要的发展方向,另外浅层气浮和砂滤的组合也大大的扩展了浅层气浮的应用范围。
4, 原水水质调整的过程:药剂这几年的开发,也是非常快速的,特别是高分子药剂的研制对于气浮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在气浮的应用中一定要重视絮凝反应池的设计,这是气浮能否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,针对不同水质的设计系列化的絮凝反应池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。